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21的文章

二十:君王的权柄:审判(基督君王主日)

节期 : 基督君王主日 题目 : 君王的权柄:审判 经文 : 马太福音 25:31-46 引:对管理者而言,能聘请、能辞退;更能奖励、能惩戒,这是他的权柄与权限。那对一君王来说,他有何权柄?基督君王主日,是教会日历里的一个高峰,更是耶稣作为君王彰显的权柄意象。今天的经文让我们看到耶稣权柄之三项的展现。 1. 聚集( 25:32 )。聚集表示人都会移动、前进到祂面前,准备交代自己的所言所行。若我们有此心志,就不容易目中无神,或自认为无人检视自己一生所行;正如上星期所言,审判是一场判定运用自由的鉴定。我们将聚集其面前,但我们在每天的生活里有此理解与专注? 2. 分别( 25:32 )。聚集之后,君王将分别(用分界线或其他隔开、限制及分隔)聚集在其面前的人们;而其已有统一的标准:衣食住行、照顾关爱,从自己转向他人( 25:35-36,42-43 )。这些要求并非高不可攀,或是必须在特定情况才能完成。换句话说人人都可行,但重点在于我们都愿意做(一视同仁)或是看情况做?毕竟,绵羊或山羊都是羊,但结局却迥异。 3. 审判( 25:46 )。当君王一一检视后,祂手握审判的权柄,说: “ 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;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。( 25:46 ) ” 我们总会对能 “ 拿我们怎么样 ” 的人畏惧三分。虽上帝充满慈爱、怜悯与恩典;但我们不忘应对祂畏惧三分,而非肆意妄为得寸进尺。毕竟,祂的审判是以 “ 永 ” (永恒的、没有终止的)作为基础的,当一件事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时,这才是可怕的地方,不是吗? 结 :  耶稣的权柄展现,让人必聚集其面前,祂不但能分别我们,更能对我们作出宣判。祂已将关键信息提前释出,既已知晓,我们打算如何回应?决定站在哪一边? 201120

十九:审判前的托付(降临前第二主日)

节期 : 降临前第二主日 题目 : 审判前的托付 经文 : 马太福音 25:14-30 引:我们对耶稣何时回来,压根儿就不知道( 24:36 、 42 、 44 、 50 , 25:13 ),但祂在这段期间里,对我们依然有所指引;三位仆人的比喻,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指引。当耶稣再来审判前,有几件事还需我们多加留意。 1. 按着才干的托付( 25:15 )。上帝按照我们的才干,托付相应的责任给我们,是我们可承受却非过重的负担。当你知晓一他连得等于一工人六千天的工资后,即使手握一他连得也可大有作为。不为分别而比较,只为托付而发挥。 2. 相互借鉴的行动( 25:16-18 )。三个仆人得到银子后,都立马有所行动。前两个都赚取回来,最后一个却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。有时候相互借鉴并无问题,但别一昧地与众不同,却忘却自身托付之责。 3. 过了许久的期限( 25:19 )。主人 “ 过了许久 ” 才回来,这期限足够仆人 do something. 当主人说仆人无用( 25:30 )时,他不是不会或不懂,只因其没有发挥本应拥有的价值。我们都拥有五千、两千或一千的资源,让我们 do something, but not do nothing. 时间肯定有,只是我们发挥不? 结 : 我们不知道耶稣什么时候回来,但现在上帝已经按着我们的能力,给予我们相应的托付。无论是五千、两千或一千,然而就算是一千的那位都手握自己六千日的工资。但这段 “ 过了许久 ” 的日子里,我们是否让自己所得到的托付,发挥本应拥有的价值?或是拿去埋了?耶稣再来的审判(太 25:31-46 ),正是一次判定我们运用自由(过了许久)的鉴定。 131120

十八:活在稗子中(三一后第六主日)

节期 : 三一后第六主日( 17/07/20 ) 题目 : 活在稗子中 经文 : 马太福音 13:24-30 , 36-43 引 :天国之子呈现好种子,且告诉我们会与稗子共存;然而如何从一颗好种的角度学习? 1. 谁的种子( 13:24 )。地主撒的种子,显然是符合其心意又能承担其意愿的作为好种的我们,显然在某程度上,需展现作为符合祂心意的继承,长出属于祂天国的福音幼苗。 2. 稗子出现( 13:24-28a )。仇敌在地主休息时,趁机作乱撒下稗子,但麦子与稗子在幼苗时,非常相似且长大的过程里,根部会纠缠一起。而且,仇敌在撒的过程里是平均地撒下稗子,确保每处都出现稗子。我们的信仰过程里,是否也意识到,稗子的出现,即使如此相似? 3. 共存处境( 13:28b-30a )。因着麦子、稗子的生长情况,地主让两者共存,但却慢慢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。从两者的信仰内涵就可分辨,在共存的处境里探知彼此跟随的那一套;然而是我们影响他们,或他们影响我们? 结 : 一颗好种,就是要符合撒种之人的意愿,且长出符合地主所预期;即使稗子的出现可能扰乱生长的优渥环境,但需有所意识,且能分别彼此,而非将自己 “ 当作 ” 稗子般来生活。 190720

十七:撒种、土地、收成(三一后第五主日)

节期 : 三一后第五主日 题目 : 撒种、土地、收成 经文 : 马太福音 13:1-9 , 18-23 引 :撒种为的是让生命得以成长、结果及收成;而天国的福音种子,也期盼此结果。 1. 撒种:道种( 13:1-3 )。耶稣述说此比喻本身,或许就已是一种撒种的预备。毕竟,种子落地的瞬间,正是其能熬过寒冬,在春天发芽的关键。整顿及预备是必要的。 2. 土地:反应( 13:4-6, 18-22 )。四种土地的素质,反映出四种人心的境况,然而作为与主同工的撒种者,更细心地注意传讲对象的需要,也是我们所应尽之责。 3. 结果:收成( 13:8, 23 )。撒种的倾向常态,无非是让种子展现应有的成长之道。虽然可有三十、六十或一百倍的可能,但这全是好土;展现各别种子同一却又各别的可能性;收成不是一株,却是一片。无论多少倍,我们总是构成收成的一部分! 结 : 撒种的比喻,诚然彰显生命中的整顿及预备,即使面对不同的土壤境况,我们也尽力关注他人之需,将其整顿为好土,从而增加成长的可能性,让人成为收成的一部分! 100720

十六:应作何选择?(三一后第四主日)

节期 : 三一后第四主日 题目 : 应作何选择? 经文 : 马太福音 11:16-19 , 25-30 引 :任何事物需找到相应的解决方式,而在人生的道路上,面临各种抉择与选择,在过程里我们应如何选择相应的道路?期望透过以下三个层面思想之。 1. 适合与好坏( 11:16-19 )。应行的不行;是也说不是也说,这看起来似曾相识;人往往就是如此,做自己想做的,有时也不论好坏,即使知道也未必会选择不做。看看人的行为与结果,就可得知其选择,是否是一个智慧之选。谨记,这世代所呈现的 - 应行不行;是非皆议,但始终会被证实。 2. 隐藏与显示( 11:25-27 )。选择的过程里,有些资讯是被隐藏的;亦有被显示的,但要寻觅到真正的门路,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。耶稣已得着父完全的委托,祂更乐意给予我们,但自以为是或谦卑于前,结果迥异。 3. 沉重与轻省( 11:28-30 )。人的选择,造就自身需承担的风险与结果。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素质,面对各种打击。而耶稣已经发出明确地邀请, “ 到我这里来 ” 。我们依然面对 “ 轭与担子 ” ,但却能得到足以恢复的休息,且有一位柔和谦卑的主。自己一个人,更多的是沉重而非轻省或安息。 结 : 无论,我们现在面临何种挑战、苦难、艰难或抉择;祂说:你若承担劳苦与重担都到我这里来,随之而来的是足以恢复的休息(安息);而不是日以夜继的消耗或压榨。或许,许多人不愿到祂面前,因为找不到理由、也因为太多其他 “ 牌子 ” 、或是更有效及快速的经验。然而,我们是付出的更多,或是得到的更多? 050720

十五:接纳(三一后第三主日)

节期 : 三一后第三主日 题目 : 接纳 经文 : 马太福音 10:40-42 引 :人需要被自己、被他人所接纳及认可。若非如此,被拒绝、被排斥的情感,会撼动自我的认识、肯定与形象;甚至人生方向的行径。接纳蕴含着什么? 1. 即使是最小的事( 10:42b )。给小子一杯凉水,表达一种最基本的礼貌,也是一件最小及普通不过的事。即使如此,也已是一份接纳他人的表征;特别对有需要或被边缘者,这接纳会触动人心。 2. 以其原本的身份( 10:41-42a )。将先知当作先知、将义人当作义人、将门徒当作门徒,接纳其人之本质;不以自身的角度或预设作为管道。接纳其真实面,且给予相应的尊重和对待。 3. 爱屋及乌之心也( 10:40 )。接纳的原文中,蕴含认可、乐意接受的意义,换句话说接纳跟随耶稣者,自然对他们的核心三一上帝,抱持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开放性。接纳他们,也认可他们所接受的信仰核心。 结 : “ 自己人 ” 圈定及划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,就如上文提及的 “ 对立 ” ,关系的分割。但 “ 接纳 ” 却耶稣将接纳的力度,从人与人之间推进至人内在的信仰核心。跟随耶稣者将面对各种困难与苦难,但我们不单被被上帝所接纳,更知晓祂与我们站在一起。 280620

十四:准备面对了吗?(三一后第二主日)

节期 : 三一后第二主日 题目 : 准备面对了吗? 经文 : 马太福音 10:24-39 引 :人生中喜忧参半,我们不愿遇见那不好的事,但我们是否对可能遇到的坏事,做好面对的准备?耶稣也预备着我们。学习面对那将来的迫害。 1. 面对一式:不要惧怕( 10:26-31 )。面对未知或受到相应的伤害,惧怕往往自然而然,但正是此种 “ 惊恐、惧怕某人或某事 ” ,让人失去信心,对所相信的产生动摇。但 “ 父若不许 ” 给予我们深刻的肯定。面对的第一步,不要惧怕,若非如此则无法继续面对。 2. 面对二式:公开承认( 10:32-33 )。承认,特别是公开或在众人面前承认,是面对的第二步。即使知道承认后,可能面对问题时,我们是否依然愿意承认耶稣;或其他念头? 3. 面对三式:付上代价( 10:34-39 )。付上代价是一种觉悟,若没有此觉悟,面对 “ 动刀动剑动关系 ” 时,不单难以站稳,或许更容易保持沉默或无以言对。没有觉悟者,何事难成以。 结 : 跟随耶稣时,祂依然将各样事情全盘脱出,并无 “ 隐藏费用 ” 。而我们作为决意跟随者,以上三式(不害怕、愿承认、付代价),或许是面对逼迫或困难时,能够站得住脚面对的基础了。 210620

十三:怜悯的行动(三一后第一主日)

节期 : 三一后第一主日 题目 : 怜悯的行动 经文 : 马太福音 9:35-10:8 引 :行管令期间,许多人都供应食物给有需要的人,这是一种怜悯行动的表现;更是对于有需要者的迫切回应。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是否常秉持怜悯的心思呢?今天的经文透露出对怜悯的理解。 1. 怜悯的视角:看见需要( 9:35-38 ) 。耶稣走遍各个地方,教导及宣讲福音,且医治各样病症,为着他人尽上责任。更重要是其为怜悯提供一个视角 : “ 看见他者的需要 ” ,进而产生同理。我们看见时如何反应?伸出援手或让他人继续无助? 2. 怜悯的能力:被赋权柄( 10:1-4 ) 。怜悯他者是需要有能力的,而耶稣亦在此刻赋予门徒权柄,让他们参与怜悯的行动。当我们看见需要又拥有能力时,我们准备分享及付出,或是留下享受呢? 3. 怜悯的态度:白白得舍( 10:5-8 ) 。耶稣留下榜样,更要门徒们学习其榜样,跟随自己老师的做法。 10:8 特别提及, “ 白白得来,白白给人 ” 。 “ 白白地 ” ,表达不用花费而得着的礼物。我们从上主领受的从来都是白白地得,我们是否也应如此给予? 结 : 当我们看见需要且有能力时,是否以耶稣为榜样地给予他人我们所得着的礼物。怜悯的关键是行动,耶稣如此行,我们作为跟随者,亦当如此。 140620

十二:使命之所以(三一主日)

节期 :三一主日 ·Trinity Sunday 主题 : 使命之所以 经文 :马太福音 Matthew 28:16-20 引 : “ 使命 ” 表达 “ 所接受的命令及肩负的重大责任 ” ;而耶稣升天前也给予门徒一个使命,让门徒们为之欲所向与勤。 1. 使命:看见( A,A’ , 28:17 , 20b ): 在 17 及 20b 节,分别出现与 “ 看 ” 有关的字眼,人即使看见耶稣所行所言相处之,却依然有人疑惑;但耶稣对我们却从没疑惑,且实在地与我么同在直到世界末了。当人疑惑时,不单无法完成使命,更会让使命模糊。我们看,但看清了吗? 2. 使命:言之( B,B’ , 28:18,19b-20a ): 耶稣对我们 “ 说 ” ,不单其得着所有权柄,更要我们将其 “ 所吩咐(指示、命令) ” 的传达给他人,且要其为之遵守。基督信仰,围绕上主的 “ 话语 ” 建构,成为形塑一个群体的模板。我们是否深刻地体验及经历其话语呢?若非如此,无法告知及教导;使命亦丧失内容。 3. 使命:去成( C , 28:19a ): 要去,但更为重要是为何去,去为何? “ 去 ” 表达前行、旅游、活出、行为举止;我们往前,四处游历(旅游)就为寻找万民,让其 “ 成为门徒,得到耶稣的教导与指示 ” 。这正是使命的核心。 结 :耶稣已给予使命,我们看、我们说、我们去;就为让这世界的每一个人,有机会听见且成跟随耶稣者。这使命,我们紧握了吗?或,我们是疑惑的那一群? 060620

十一:圣灵降临三件事(圣灵降临主日)

节期 :圣灵降临主日 主题 : 圣灵降临三件事 经文 :使徒行传 2:1-12 引 :五旬节的那一天,响声想起、大风吹过,圣灵在人间的长期主场行动正式拉开序幕。然而,从本段经文,我们也能注意到圣灵降临的三个特点。 1. 不落下一个( 2:1-11a ): 从这段经文的记载里,我们看到圣灵对门徒们的充满是 “ 每一个人 ” ;对聚集听门徒谈论的十四种族群里,均听见自己的乡谈。圣灵无论对门徒或是聚集听者,祂一个都不落下,确保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经历并接触到上帝。 2. 谈论神作为( 2:11b ): 门徒们使用不同的乡谈,都为谈论同一个内容,即 “ 上帝的大作为 ” ,大作为表达的 “ 壮阔宏伟的 ” ,让人说出有关上帝宏伟的作为、赞美其创造、歌颂其救恩,一切奇妙的事情。我们是否与他人分享的内容里,是否包括上帝的作为? 3. 困惑兼讥诮( 2:12 ): 圣灵降临或门徒说他人乡谈,都是一件新事,更是一件未被认识的事情。从众人惊讶及困惑的反应而言,对于未知的事情,人往往抱持质疑,而质疑可能会形成不信或拒绝。当下众人对新事,是因不信而产生的讥诮。我们对自己未知的事情,会有何反应呢? 结 :圣灵的降临,祂不愿意有一个人不曾经历或听见耶稣,并帮助及透过我们宣告上帝及耶稣的作为。然而,却也有一群未知的人,只是圣灵也要帮助我们。有时候旧有的习惯似乎没必要,也非常难改变,但有一天尝试到更理想的状况,或许会说 “ 早知道 ……” 。圣灵的降临,从来不是为自己,却是为着我们。 010620

十:得胜者的祷告:为赐给祂的人(复活后第七主日)

节期:复活后第七主日 ·The Seventh Sunday of Easter 主题: 得胜者的祷告:为赐给祂的人 经文:约翰福音 John·17:1-11 引:耶稣作为一个胜过世界的人,为着上帝赐给祂的人祷告,并在祷告中纪念我们得到 “ 三得 ” ! 1. 第一得:得着永生( 17:1-5 )。上帝将永生赐给跟随耶稣的人,永生表达 “ 永恒、没有终止从上帝而得的生命 ” ;且透过认识上帝及耶稣为管道,祂期望我们走上不一样的道路。我们对三一上帝,是否体现出足够的认识呢? 2. 第二得:得着其道( 17:6-8 )。 “ 道 ” 意表 “ 话语、命令、指示等 ” ,上帝透过耶稣赐下其话语给我们。我们得到上帝的话语后,需要的遵守,遵守有一意思是 “ 持守某样东西,以至于不会丢失 ” 。今天,我们从耶稣得着上帝的话语,是否用这样的心态, 好好地持守上帝的话语在心里,不让话语离开我们呢? 3. 第三得:得以合一( 17:9-11 )。合而为一,不单是持守同样的话语、信仰或使命,更重要是在生命和生活上都依靠上帝,在群体里表现出整体性的合一。我们可从 “ 肢体 ” 的角度切入,当弟兄姐妹(肢体)需要或是面对的,我们是否有所感受? 结:胜过世界的耶稣,在上十字架的道路前,或在天父右边时,都继续以祷告纪念上帝赐给祂的人。爱我们的上帝,愿我们都得到永生、得着其道,且得以合一。此生得遇耶稣,历经不一样的生命体会。 240520

九:圣灵赐下的意义(复活后第六主日)

节期:复活后第六主日 ·The Sixth Sunday of Easter 主题: 圣灵赐下的意义 经文:约翰福音 John·14:15-21 引:耶稣升天之后,圣灵作为保惠师(代求者、帮助中、中保)被赐下,但其意义究竟为何?今天的经文可透过交叉体,窥探三个重点。 第一、爱与遵守( A, A’ ; 14:15 、 21 )。 15 及 21 节都提出 “ 爱耶稣就会遵守其命令 ” 的观念,表现出这两者密切的关系。遵守因为爱,有爱自然会遵守;但有趣的是 “ 遵守 ” 的意义是 “ 看守、保持、保存、保留、保护、持守某样东西,不至于丢失 ” ,这让我们明白,爱耶稣就会保存、持守其命令(教导)。圣灵来正是成为我们的帮助,让我们爱耶稣,且将其教导放在心上(爱)。 第二、互在其中( B, B’ ; 14:16-17 、 19-20 )。耶稣的救恩修复我们与上帝的关系,而圣灵作为中保,则让我们继续在上主、耶稣的 “ 里面 ” ,在这关系里我们认识、接受及看见三一真神,持续地经历祂。 第三、不为孤儿( C ; 14:18 )。当我们走着与世界迥异的道路时,难免深感信仰实践路的孤寂。正如 “ 孤儿 ” 表达 “ 没有安慰与帮助 ” 的窘境,很多时候在心灵与物质上确实如此。人都需要被纪念、被关怀,保惠师正如此为我们代求,祈愿上主成为我们的帮助与安慰,在看似孤寂的路上,体验到耶稣必再来的实在。 结:圣灵作为保惠师,展现出其 “ 代求性、帮助性及中保性 ” ,这些都帮助跟随耶稣的我们,继续深刻地体验祂。在交叉体的中心,正表达圣灵的赐下是耶稣爱的延续,不愿我们深感自己为 “ 孤儿 ” ,让我们深刻地体验到三一的爱。 170520

八:走上这条路!(复活后第五主日)

节期:复活后第五主日 ·The Fifth Sunday of Easter 主题: 走上这条路! 经文:约翰福音 John·14:1-14 引:耶稣是道路、真理和生命,常常是理解这段经文的切入点;但从这十四节里,能看见耶稣一直提出一个概念 —“ 其与父紧紧相连 ” 的关系,且是通向父的那条路。最终,为要准备门徒、消除其忧愁(内在搅动、扰乱、动荡与混乱)。 耶稣不只是告诉门徒们祂 “ 是 ” ,更重要的是,祂让门徒们体验到祂与父的关系。首先、耶稣说: “ 认识 ” 祂就会认识上帝(约 14:7 、 9 )。这种的认识能表达出一种 “ 完完全全、透彻地 ” 认识,耶稣将上帝实实在在地表达出来,让人能够认识上帝。 其次、当我们认识祂时,接之而来的是 “ 看见 ” (约 14:7 、 9 )、这个看见不只是看,却也是一种的 “ 体验、感受及灵性观察 ” 。当我们认识一个人后,慢慢地会体验到对方是何许人也。最后,对一个人深入认识的结果是 “ 相信 ” ( 14:1 、 10-12 )。在门徒们激动、忧愁时,耶稣说:你们相信上帝,也当信我! 结:耶稣不只 “ 是 ” 道路、真理和生命,更表达出父的外向性,让人见其如见父。即使不信,也应因其 “ 所做的工作信 ” 祂。 “ 工作 ” 表达 “ 行动、作为 ” ,也指上帝的作为。换言之,上帝藉耶稣显出其作为与行动;而信祂的人,最终也成为上帝工作的彰显管道,因此祂说: “ 信我的人也要做,并且要做得比这些更大 ” 。 我们不单信更 “ 走上 ” 祂这条路;其可信,也已成坚固的后盾。 100520

七:谁进来了?(复活后第四主日)

节期:复活后第四主日 ·The Fourth Sunday of Easter 题目: 谁进来了? 经文:约翰福音 ·John 10:1-10 引: “ 门 ” 是一个通向某处的入口或通道,它也表达一种 “ 正当性 ” ;只有从正确的门而入者,才是正当和有益的。从大门进来,或从后门进来?可想而知。羊圈的比喻里,有两种人会进入羊圈,却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;然而,羊是否警惕:谁进来了? 1. 贼及强盗( 10:1 、 8 、 10a ):第一种翻墙而入,不从门进之人,贼与强盗是也!耶稣进一步强调,凡在其前来之者,都是此流之辈。换句话说,不但要从对的地方进来,还要是对的人!不然对羊群都不是好事;贼来之偷窃、强盗为抢夺,他们均非法占有他人之物。他们来的目的,为叫人 “ 失去 ” 。 2. 牧羊人( 10:2-4 、 7 、 9 、 10b ):第二种从门进入羊圈者,他才是羊群的主人、牧人。他认识每一只羊、带给它们安全,且领着它们出游觅食,羊群亦老老实实地尾随其后,他的出现带给羊群们一份丰盛生命,不单是肉体的,更涵盖灵里的。 “ 丰盛 ” 意表 “ 丰富、多余、特出、不同凡响 ” ,这份生命是一份不同的溢流而出的体验。他的出现,为叫人 “ 得到 ” 。 3. 羊群( 10:3-5 、 8-9 ):经文提及的羊,也意指 “ 上帝的子民 ” ,跟随上帝者。这群羊不单认得主人之声,还不会随便跟随陌生人,且懂得逃跑。这种分辨的能力,表达羊群确实地 “ 认得(特别注意、认识、知道) ” 自己的主人。上帝子民要作的,乃是好好地 “ 认得 ” 主人的声音,唯有如此,才晓得怎么分辨。知道谁进来了! 结:耶稣说: “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,我就是羊的门! ” 何意?门除了表达 “ 入口、通道 ” 外,还意指 “ 将拯救赐给跟随者的那一位 ” ;换句话说,我们可透过进入耶稣这扇门而得救。祂来,不是要令我们失去,却得着;不是要为自己,却为了我们。作为羊群的我们,知晓谁进来了吗? 030520

六:对时事的洞察与回应转变(复活后第三主日)

节期 : 复活节后第三主日 The Third Sunday of Easter 反思分享 : 对时事的洞察与回应转变 (路加福音 Luke 24:13-35 ) 引 : 目前我们所关注与谈论的时事,主要都环绕在疫情、经济、生活等基本面向。我们都在 “ 谈论 ” 、讲论这一切事,然后呢?当耶稣复活的那天,亦有两位门徒在谈论这件他们当下的时事,然而他们却经历不一样的转变。 1. 对时事的关注( 24:17-18 )。从门徒们谈论彼此遇见的 “ 一切事 ” 是值得关注的,一切事表达每一个、任何一个,无论是整体的事件或是某个重点,他们都细细地谈论。这充分地表示,他们不只是遇见,且关注当下的局势。今天我们只是觉得行管令令自己无聊,或是密切地关注疫情的演变? 2. 对时事的掌握( 24:19-24 )。当耶稣询问发生: “ 什么事 ” 时,从门徒们的回答知晓,他们了解并掌握相当多准确的信息。当假消息漫天纷飞时,对于信息的掌握与真伪,可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。当一个群体缺乏准确的信息沟通,往往就带来纷争、猜疑与误解;你所掌握的信息是真是伪? 3. 对时事的洞察( 24:25-31 )。当耶稣说: “ 无知的人哪 ” ,表达一种 “ 不能理解、或鲁钝 ” 的状态。由此看来,不单要要掌握与了解,更要洞悉时事其后的意义。门徒们不只是要知道耶稣受死,更要理解其为何受死。当门徒们与耶稣用餐时,他们终于 “ 认出 ” 耶稣来,其中表达一种 “ 重新认识 ” 的意义。我们是否能在与耶稣接触后,重新认识祂,再次奋兴对祂的了解? 结 : 当我们对时事关注、掌握,最终可有正确的洞悉时,盼望我们也如门徒们一样, “ 心里火热 ” !这表达一种 “ 保持燃烧 ” 的状态,正如那起初的爱心一样。我们谈论耶稣,但是否经历这心里火热的状态;以至于对时事不只是谈论,而是作出行动了呢( 24:33: “ 门徒们立时起身回耶路撒冷去 ” )? 260420

五:耶稣的显现(复活后第二主日)

节期 : 复活节后第二主日 The Second Sunday of Easter 反思分享 : 耶稣的显现 (约翰福音 20:11-28 ) 引 : 今年的复活节非常特别,然而许多人的心情可能非常不同;但现今的处境里,耶稣的显现对我们有何意义? 1. 站在当中( 20:14 、 19 、 26 ) 。耶稣显现的过程里,都描述其 “ 站在 ” 那里或当中,这个站还含有 “ 坚定不移 ” 的意思。耶稣的显现不只是出现,更让我们知道祂坚定不移地与我们同在。当我们面对目前全球,甚至危及自身的处境时,是否还确信耶稣 “ 站在 ” 我们当中? 2. 平安之愿( 20:19 、 21 、 26 ) 。耶稣对门徒们的显现,第一句话: “ 愿你们平安。 ” 这正是门徒们最不平安之际,也因为惧怕犹太人会对他们有后续行动,而纷纷在聚会时关上门( 20:19 )。但 “ 平安 ” 的意义里,也等同于耶稣的 “ 救赎 ” ,换句话说,耶稣的平安,也代表着耶稣的救恩。我们领受祂救恩的人,同时也领受其平安。 3. 从父而来( 20:17 、 21 、 28 ) 。耶稣对马利亚及门徒们说,上主不只是祂的,也是我们的;父怎么差派耶稣,耶稣也如此差派我们。从这意义来说,我们承受的一切,都源自于父,表达我们属于上主。 结 : 耶稣复活且显现给跟随祂的人看,祂的显现让我们知道祂坚定地与我们同在,不单带来救恩也带来平安,更让我们领受从父而来的祝福与责任,将我们从罪的状态里,带回与上主连接的状态。我们在当下的危及状态里,是否领受祂显现时的意义呢? 190420

四:黎明的初盼:复活得见

黎明的初盼:复活得见 约翰福音 20:1-10 引:七日的第一日清早,一个影响至深至极的事件,揭开序幕!复活节蒙恩!但年复一年的复活节,我们应何以对?从经文里,可看出 “ 三见 ” 。 第一见:以 “ 肉眼 ” 见( 20:1 )。对于任何我们第一次所遇见的事情,我们均以肉眼所凭、所见作为第一印象。 第二见:以 “ 好奇 ” 见( 20:5 )。第一印象理想的事情,将引发我们对其进一步的好奇,想要透过进一步的查考来观测其人事物。 第三见:以 “ 体验 ” 见( 20:8 )。当约翰进入坟墓后,他看见就信了。这 “ 看见 ” 译为一种体验、感受及认知上的观察感受。这种看见,透过感受及认知展开一种体验。 结:当见坟墓石头被挪开、低头往坟墓里看,最终进入坟墓亲眼所见。 “ 见 ” 的三种层次。对于耶稣复活,我们看、且查考,最终既得一种体验。复活是一种体验,而对耶稣复活的体验,将让我们更深入地体验信仰。 特别,对年复一年的节日,若无体验,则陷僵化。如何体验?对基本之道,跨一步吧。 复活节蒙恩。 120420

三:逾越节的寂静

逾越节的寂静 约翰福音 19:31 、 38-42 引:耶稣被钉十架的那天是逾越节期,也是犹太人准备过安息日的 “ 预备日 ” 。这日子里,有两群人对耶稣的死,表现出不同的关注与反应。 第一群人( 19:31 ):这群人作为基督之死的始作俑者,不单除掉耶稣,更对于祂的埋葬草草了事,只为要满足安息日、预备日及逾越节的礼仪需要。或许,对这群人而言,耶稣只是生命中的过客;节日却让他们体验到自身的身份。 第二群人( 19:38-42 ):另一群人作为基督的跟随者,当中有一路追到十架下、有 “ 暗地里 ” 成为门徒、有法利赛群体里的跟随之人。领取尸体、沉香没药、犹太规矩、麻布香料、院子新墓一应俱全,丝毫没有随意之心。对他们而言,耶稣是生命中的住客,耶稣让他们体验到自身的身份。 结:两群人过相同的节日,对同样的大事却有截然不同的反应。我们是第一群人或第二群呢?明天就是复活节了,但夹在其中的星期六,或许是一个在欢庆中,让人学习寂静的一天。特别复活节转眼即是,却面临全球性的病毒灾难。意义何在? 耶稣死后的今天;对跟随祂的人而言,是一个寂静并失去盼望的一天。然而,逾越似乎也透露天际即将升起的晨光 …… 110420

二:被离弃的呐喊

受难节: 被离弃的呐喊 马可福音 15:33-41 引:十架七言的交叉点,落在马可福音 15:34 耶稣的大声呼喊。 这是一个特别的正午,一个黑暗的下午三点钟。耶稣大声呼喊着说: “ 以罗伊!以罗伊!拉马撒巴各大尼? ” 一个被离弃并绝望的呐喊。 1. 大声呼喊。人何时会大声呼喊?往往只在某情绪达至高峰时才会如此。在福音书里见过耶稣激动,却未曾见祂大声呼喊;但此刻却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真实呐喊。对耶稣而言,真正令祂崩溃的是祂与上主的分离、被上主离弃的那一刻。我们与上主的关系,是否也有这般深刻?或我们已习惯对上主的 “ 离离合合 ” ? 2. 两次呼名。耶稣呼喊: “ 以罗伊!以罗伊! ” 不论何种语言,这时耶稣呼喊的对象正是天父。激动万分之下,呼喊两次,得到的却是双倍的离弃掩面。这时,上主即将因祂所背负的罪而离弃。相对而言,我们会否在无路可走时,才想起要呼喊不离弃我们的祂? 3. 弃绝呼喊。耶稣的话语间,已表达 “ 上主已弃绝 ” 祂的状态。更重要的是, “ 离弃 ” 表达撇弃、废弃及放弃。这时刻的耶稣,被上主所放弃;甚至废弃这份原本不曾间断的亲密关系。这正是耶稣大声呐喊的原因。 结:或许,我们曾体验被他人抛弃、离弃、放弃,甚至撇弃的经历;可能是亲情、友情、爱情或各式各样的羁绊,但唯独不曾,经历被抛弃地无法再被抛弃的时刻。大部分情况里,我们依然在上主的护理中,得着某程度的健康与机会、回应问题的能力;只因为祂承担起,本应我们所经历的撕心裂肺。祂被人手送上十架;今天 “ 人手 ” 也为自己制造不少危机,会否造成更多 “ 死亡 ” 的代价?我不知道。 但我知道,今天在呐喊之后,你和我的主,死了。 1 00420

一:极致谦卑

设立圣餐日: 极致谦卑 约翰福音 13:1-17 引  :  今天是耶稣设立圣餐楷模的日子。从今以后,祂以圣餐作为我们纪念祂的方式。这是一种极致的爱之表现,若我们爱一个人,我们会愿意付出到什么程度呢?今天的经文谈及耶稣为门徒洗脚。洗脚是一份低下的工作,无人愿意去做,甚至犹太人的仆人都不愿意做,而是交给外邦的仆人;但耶稣却以此为 “ 爱我们到底 ” 的方式。可见耶稣 …… 1.  看见需要( 13:4-5 )   。当晚很可能只有耶稣和门徒们,一起吃逾越节的晚餐。没有仆人在场,但也没有门徒愿意做这低下的工作。这是耶稣看见这需要,亲自承担起这工作,必然给门徒们上了一堂震撼教育。许多时候,我们并不是没有看见需要,而是没有人愿意去行,我们感觉自己的身份高过所服侍的事情。但情况真的是如此吗?身为老师的祂, “ 站了起来,脱了衣服,拿起毛巾束腰,洗起脚来了 ……” 2.  极致谦卑( 13:8 )   。耶稣看见需要,主动、亲自地为学生们洗脚。这举动的内涵,在于耶稣的极致谦卑:祂作为三一上帝,却亲自道成肉身、受尽屈辱、亲上十架,就为了你和我的救恩。今天,我们会否看重自己的辈份、身份,更胜于主旨意的成全呢? 3.  作了榜样( 13:15 )   。耶稣拿起洗脚的服侍,祂要表达的非常直接: “ 我给你们作了榜样,为要你们照着我为你们所做的去做 ” 。当耶稣要求我们看见需要并谦卑去行时,祂不只是要求;更重要的是祂让我们体验。祂已经为所有门徒都洗了脚,从此以后门徒知道怎么为他人洗脚,知道体验为何!不但如此,跟随耶稣的人,都应有如此觉悟。我们不只是享受,也实际地付出。 结  :  爱,并不简单;是一个付出、且是一个长期的极致付出。爱让耶稣看见需要,就毅然拿起最不匹配自己身份的服侍,却为之付出;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。今天,祂设立圣餐,让我们借此纪念祂。纪念祂对我们的爱,更要以此作为我们的榜样,让我们也能 “ 爱人到底 ” 。 090420